2019年4月23日 星期二

20190423

上週公視「我們與惡的距離」完結篇了,劇中探討的媒體現象、被害者的憤怒與加害者家屬的不知所措,真是近年來大家討論最熱切的戲劇了。
人們看待一件社會事件的樣貌本就多元,當所有人都能站在他人角度思考,
一個人就可以擁有多種的選擇與行動。
但我們通常來不及看到不同眼睛的世界之前,就會發出一到眼神送往當事人的心中;無論多麼正氣凜然、頭頭是道的站穩看似勝利的一方,背後一定都會失去某種程度的感受與價值。
社會若是一部大型機器,每個人都是使其運行轉動的一份子,彼此錯綜複雜的關係下,維持一定平衡的力量,即便機器某些部位漏油弄髒了,整組結構不至於崩塌。
可偏偏機器又會再擴增,結構也會更複雜,原本看似無害的漏油,也會變為不可承受的痛,一步步蠶食鯨吞整個結構的穩定性。一部戲,最後選擇各有所歸與依託的結局,一方面給予了正面的回應,讓觀眾知道「愛」是目前連結雙方的溝通橋樑;可卻也隱約透漏著,除了雙方當事人釋出善意回應,否則沒有下一步的空間。
戲劇可以在最後15分鐘以此告捷,讓觀眾回到現實、讓戲劇終結在善意的結束。可真實生活無法這麼個濃縮,一件撕心裂肺的事件,日日的煎熬與痛楚只能由戲劇釋放萬分之一,真實的椎心之痛旁觀者如何通自己能感同身受,同理入心?
職場上的變化角力也是如此,對於自認權力受害被壓榨的一方,與公認是既得利益加害者的一方,本都是同樣身分,但分屬不同角色就各自顯現了立場。
當我們打著自製的正義公道旗幟,是否也不小心踩著他人的背而偉大?
當我們說著理解對方的同時,是不是只希望對方就待在我們劃下的舒適圈中?
或者,找尋自己、做自己的同時,是不是無形中也踏入了他人的領地?
看完一部戲,想著自己是否無意間為一件惡事推波助瀾;又或者,以為自己委屈悲慘,實際上卻得了便宜還賣乖?
活到越大歲數,越是想要認識自己的真正聲音;認識自己的過程,我聽到許多天使與惡魔的爭論,目前的判斷準則沒有他人的參照,都是自己心中的渴望。
也許,永遠沒有認清的一天,就像設定目標永遠不會達成,因為達成了又有新的目標.....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留言時,請注意用詞,以及表達清處言論與身份,謝謝。
如果沒有帳號,請選擇「匿名」,就可以輸入想說的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