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4月23日 星期二

20190423

上週公視「我們與惡的距離」完結篇了,劇中探討的媒體現象、被害者的憤怒與加害者家屬的不知所措,真是近年來大家討論最熱切的戲劇了。
人們看待一件社會事件的樣貌本就多元,當所有人都能站在他人角度思考,
一個人就可以擁有多種的選擇與行動。
但我們通常來不及看到不同眼睛的世界之前,就會發出一到眼神送往當事人的心中;無論多麼正氣凜然、頭頭是道的站穩看似勝利的一方,背後一定都會失去某種程度的感受與價值。
社會若是一部大型機器,每個人都是使其運行轉動的一份子,彼此錯綜複雜的關係下,維持一定平衡的力量,即便機器某些部位漏油弄髒了,整組結構不至於崩塌。
可偏偏機器又會再擴增,結構也會更複雜,原本看似無害的漏油,也會變為不可承受的痛,一步步蠶食鯨吞整個結構的穩定性。一部戲,最後選擇各有所歸與依託的結局,一方面給予了正面的回應,讓觀眾知道「愛」是目前連結雙方的溝通橋樑;可卻也隱約透漏著,除了雙方當事人釋出善意回應,否則沒有下一步的空間。
戲劇可以在最後15分鐘以此告捷,讓觀眾回到現實、讓戲劇終結在善意的結束。可真實生活無法這麼個濃縮,一件撕心裂肺的事件,日日的煎熬與痛楚只能由戲劇釋放萬分之一,真實的椎心之痛旁觀者如何通自己能感同身受,同理入心?
職場上的變化角力也是如此,對於自認權力受害被壓榨的一方,與公認是既得利益加害者的一方,本都是同樣身分,但分屬不同角色就各自顯現了立場。
當我們打著自製的正義公道旗幟,是否也不小心踩著他人的背而偉大?
當我們說著理解對方的同時,是不是只希望對方就待在我們劃下的舒適圈中?
或者,找尋自己、做自己的同時,是不是無形中也踏入了他人的領地?
看完一部戲,想著自己是否無意間為一件惡事推波助瀾;又或者,以為自己委屈悲慘,實際上卻得了便宜還賣乖?
活到越大歲數,越是想要認識自己的真正聲音;認識自己的過程,我聽到許多天使與惡魔的爭論,目前的判斷準則沒有他人的參照,都是自己心中的渴望。
也許,永遠沒有認清的一天,就像設定目標永遠不會達成,因為達成了又有新的目標......

2019年4月17日 星期三

20190417

我們與情緒的距離~

辦公室同仁近來常有這樣的困擾:對於他人的舉止行為與話語不認同,語氣中帶著受傷的心情,充滿著不解他人為何可以有頤指氣使的對話方式,所以積累情緒,稍稍平復後,因為另一人的提起,又再掀起波瀾。
今天,因為已經影響了基本的公務運作,對於「公私分明」一事就該有個分際。正當要進入了解,心中已有感受到同事的不舒服,當然不外乎從他口中聽到「我就是發脾氣」這項「動令」,體內腎上腺素與情緒瞬間起了波瀾。我強力克制自己說出不理性以及長官威迫的語言,針對「公事」先確認是否有影響,私人的「情緒」請找其他出口,或是三方平靜時可以說分明;這樣的處理雖不嚴重,但就我看來就是公器私用,將公領域的處理過程,作為私人情緒的發洩工具。
這段對話,在對方接近失控的口氣下結束,彷彿小女孩失去控制的向大人說出不想面對的逃避感,那一刻,我感受到自己的手在顫抖,震驚多於憤怒。回到自己的位置上,尚存一絲理智的我先行處理公務,接著處理另一方錯愕的情緒,也說明需要彼此對談的機會。
回到自己位置,花了幾分鐘整理情緒,本想釐清整個過程癥結點,可他人的問題需要自己釐清?這點我遲疑了,同事因為這樣的情緒困擾已有多時,過去不好的溝通經驗,累積至今,他有機會宣洩也許是好事,至少情緒有出口。但避免後續重複出現類似情況,未來的溝通模式確實要確認,減少影響情緒波動。
這樣的思考,究竟是同理,還是害了一個人的成長,這是我很遲疑的。同理,需要心甘情願,否則只是一味的忍讓,只要不要令人困擾。偏偏偶爾會出現困擾的情況,天平兩端不禁會失去平衡,累積之下衝突也許就難避免。
目前還不知道是否有能力確認同事雙方的溝通模式,心有千千結時,旁人是無能為力的,抱著既定的想法來溝通,會不會雙面不是人?
我們與情緒的距離~鴻溝吧~

2019年4月7日 星期日

20190407

紀律,從來不是認知這麼簡單
認識美股是這一年來踏進最新領域,繳了學費,參加團體學習與課程,
最大的差別還是來自於對市場的參與度。
從價值投資的角度,如果是間好公司,應該要有長抱當股東的想法,
從每次的股利股息中獲得長久的被動收入回報,
這也是創造自己可以提早退休的機制。
因年以來,不算有大收入,不過倒因此存了些積蓄,也總比放在銀行好得多,
原以為參加進階選擇權的課程會有突飛猛進的結果,
卻是因此更深的感受到「努力與紀律」的重要。
今天看了JG的頻到,多多少少有JERRY的血液流動著,
那股想要快速致富的念頭沒有噴發,卻也開始思考自己是否有頻道中資深老師的蹲點等候。
這一年來的獲利不多,至少沒有因為投資賠錢,該是慶幸自己有做到巴菲特的原則。
可若說要投入股市的目的,無非就是想要早點退休自由。
總結這一年來,「培養紀律」,列出觀察名單 ,就是最缺的功夫。
學了財報評分系統、觀察線圖、部分的加快獲利速度的選擇權,
若是這沒有建構在有觀察名單的基礎上,就會有飄忽不踏實的感覺,
也就是「賭徒」心態的出現。
雖說進入市場是想投資,不過本質上希望透過資金獲得大量長久的收入,這其實與賭無異。
如果不為了賺額外的錢,哪有進入市場的需求,直接買儲蓄險就好。
今年的目標之一,就是美股市場的交易有所成,
2019是變動的一年,也是自己改變的契機,
從年初以來思慮便有更迭的想法,職務上自己已經下了簡化工作的決定,
身體運動只是腦中有想,設定過多目標只會徒留空口說白話,做就對了,
至於成長進修與投資,都需要自己長期投入耕耘,這點倒是不太扎實,
趁著轉變的力量,讓自己勇敢的判斷決定,
過往欠缺的行動力,好拗鍛鍊的時刻即將引爆~

2019年4月3日 星期三

20910403

好習慣的養成不容易......
相隔十天,終於有機會提筆記錄下最近的心情。
三月的日子倏忽的過去,今兒個都完成兒童節的關卡任務了!
自從上次與校長說說近況與抉擇,沒想到也過了一個月,
現在消息也慢慢地傳了出去,今天特別請處室同仁吃飯,
藉此把交棒給組長擔當大任的情況先告知大家,畢竟最後一個才知道也太不受尊重了。
一到了抉擇關卡,當真的下定決心,其他人的惋惜與溢美之詞,對自己都只能是順耳之語,
心中不有風吹草動。最近的心情便是如此,唯一迷茫的只有未來究竟要往何方?
尤其網路上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談起有趣、辛苦、創新、堅持等各種教學成果讚嘆或是抱怨時,心中隱隱有股衝動想一起投入。
享受人讚美也好,成就自己也罷,生活有點這樣的滋味才撐得上些許的精彩。
興許自己想過個主導權更大些的生活方式吧!
眼下怎麼看生活就是多了幾分無趣與失落感,
同事認為是職位的關係讓我盡做些與教學、接觸學生關係不大的工作,
但更深層的,是自己對於工作定義的改變,逐漸地想要調整,搜尋自己的定位與價值。
前輩建議別把路走窄了,以免將來回顧時有了遺憾。
其實我深知真正的問題便是自己對工作的乏味感增加,
再不跳開現在的生活模式,恐怕就此習慣安逸了~
年後以來,許多想培養與練習的通通都顯得意興闌珊,就算心有餘,也經常是善待自己,得過且過,彷彿惡性循環似的越過越退縮。
書少看了,放空多了;文字少寫了,看電視多了;就連想要創造點被動收日的動機多了,但行動卻反而降了。更可怕的,越是告訴自己要動起來,越有種往下沈的引力拉著,擺明著與自己的積極對抗著。
越來越覺得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,所以就不斷地刪去討厭的事物。可當刪完的那一刻,會不會什麼也沒留下,或是留下的只是免強接受的結果,到頭來只是證明:其實什麼都不喜歡?
「那就挑一個比較不討厭的想法去做吧!」這麼直接的想法或許可以解決遲遲未決定的方向,至少,不再有選擇困難的議題,因為一但選擇,剩下就是全力以赴,畢竟目前留下的都是不錯的選項。
既然如此,就放膽選擇,反正這是個不需顧及他人眼光,沒有輸贏,只有自己滿不滿意的挑戰!